2007年,服役8年后,臧金星从驻港部队退伍,加入了农村公益电影队伍。很多人担心,从香港这一“世界明珠”的守卫者,到“土气”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臧金星能不能适应这一转变。十年之后,臧金星向所有人证明了,他不仅实现了转型,而且以军人的标准做出了表率。
“参加工作以来,他认真学习公益电影的放映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自觉践行先进放映员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模范作用强、作风扎实、工作务实”,诸城电影公司经理张秀丽这样评价臧金星,这也是同事们对他的普遍看法。参加工作的时候,他还是一名普通的放映员,现在已是公司技术科的科长,负责农村公益电影工作。
刚加入农村电影队伍时,臧金星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基于对原有农村电影工作的印象,虽然村民喜欢看电影,但很多村干部听到放映队来了,首先问的是收不收费、要不要管饭等问题。这让一些放映员难以接受:我们过来送电影,结果村里却满是防备的姿态。臧金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与领导进行了沟通,明白了村里这样做正是由于过去部分电影工作者自身的问题导致的,作为公益电影的代表,一方面要做好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转变群众对自己的认识。臧金星重新投入了工作,与同事一起,耐心的与群众交谈,与村干部交流,解说公益电影政策;同时,严格执行公益电影管理制度,不收费,不吃请,所有事情自己动手,不给村里添任何负担。群众的认识转变了,精力也集中到了精彩的电影节目上。有的村民还自编了顺口溜:当今的社会真是好,放电影的不吃饭、不要钱,电影知识送村间。
得益于在部队奠定的良好基础,臧金星很快就熟悉了放映设备和技术,成为一名服务到位、技术过硬的放映员,并承担起了公司技术工作。2015年开始,山东省开始推行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臧金星发挥军人本色,把标准化放映规范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他将标准化放映的内容细化,结合诸城市公益电影工作的实际,认真编写教案、制作幻灯,进村后放映车辆应该怎样宣传、放映人员怎样使用喊话器进行宣传、场地应该怎样选择、银幕应该怎样张挂,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让放映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特别是映前宣传,实现了“立体化”,空中有村广播、地面有放映车辆、喊话器和放映设备,让每一位村民都清楚具体放映信息。
公益电影的良好效果,让臧金星成了村干部眼中的“香饽饽”。在昌城镇王家河岔村,村干部把公益电影当作“村务公开”的平台,放电影时公布村里的大事小情。一次,村里通过公益电影通报为本村干道硬化捐款的人员,臧金星二话不说,主动捐款100元。舜王街道柳家村柳书记,主动找到臧金星,希望能放映关于清理三大堆、秸秆焚烧、孝道和大棚种植的科教片、故事片;在昌城镇姚戈庄村,《家长理不短》放映结束后,有个九十多岁老奶奶在媳妇的搀扶下专门找到臧金星说:以后只要是这样的电影我都来。
近几年,诸城市因合村并居,行政村数量大大减少,农村公益电影的场次也大大减少。从2017年起,市财政每年专门拿出150万元,支持公益电影工作。臧金星表示,“党委政府的支持恰恰证明了我们工作的价值。我们将以更优质的放映、更贴心的服务,向党和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