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后一家胶片生产线关闭
近期,有消息称上海电影技术厂将于十月底前关闭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在我们感慨中国电影事业快速发展,已经迎来春天之时,这个已有近六十年历史的老电影厂用实际行动为我们阐释电影产业的“更新换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那个“慢时代”的胶片正离我们而去。加之此前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取缔”胶片生产线,胶片电影这门艺术在中国可能真的要消失了。
胶片的发展
起初,胶片是非常美好的,但它是不直观的,成片之后总会和实际拍摄是有出入的,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分光器,光路被一分为二,将拍摄的画面转化成数字信号。
再后来,大众对于电影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之电影院需求的急速扩张,胶片放映机的昂贵,物流拷贝,胶片多次播放和一些不可逆的损坏会影响观影质量的这些问题。数字放映逐渐代替了胶片放映,而数字电影就逐渐代替了胶片电影,这也正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人们缅怀和感慨胶片这门艺术的消失,是对它本身的肯定和自身的胶片情结所左右,胶片固然有很多现在任何科技所不能相比的,但它的劣势也是很明显的。
胶片电影的画面真实感、颗粒感、分辨率都是数字电影所无法比拟的。胶片密度可以达到0-3.2,而目前还没有任何数字感光器材可以接近这个幅度。而且胶片是物理的,成像后颗粒是随机分布变化的,数字电影无论像素多高,像素点的阵列分布是不变的,导致了连续的桢之间产生了能被人察觉的呆板。
胶片较数字的劣势,在于其迅捷、轻便和廉价。拍摄一部胶片电影,耗费的成本都是巨大的,而且拍摄过程也是相当繁琐的。
中国的电影产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开始作为人们各种思潮的媒介,逐渐演变和更迭,顺应时代发展,走入每一个人的生活。随着早期的一大批“银幕英雄”的诞生,程式化的故事情节逐渐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观众需求,在多种元素的影响下,中国电影也在改革开放的总形势下发生变化,从那些“主旋律电影”,过渡到“艺术电影”,再延伸到“娱乐商业电影制”,而形成了如今多样化的局面。
电影产业也会面临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诸多问题,自然会像其他产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一般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在电影体制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下,经过不断地尝试和痛苦的反思,一大批中国电影导演拍摄了一大批能够适应市场规律运作的国产电影,而中国电影彻底走上了一条产业化之路。
近些年来,我国的电影产业比较侧重于“需求侧”,在单纯的经济刺激之下,产生了一大批电影,使电影产业达到了量的“满足”,也催生出了各种漂亮的“大数据”,中国电影产业仿佛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这空前的繁荣背后不仅仅归功于电影本身,也得益于很多外围因素,和国际上的电影水平相比,在质上,中国电影还会存在很多的“不足”。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电影产业链的个个节点上发生很多位移,电影产业不再只是“制片——发行——放映——观影”,在“制”上,怎样“制”,花多少成本“制”,“制”出来那些人会喜欢,“制”出什么样的水平,这些都是要衡量的问题。并且,还要考虑内容、渠道、终端,还有如何宣传推广、能产生什么娱乐效应、能挣多少、能捧红谁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商业市场下,往往成本和收益的比例才是人们关注的最大问题。
而胶片电影的离去,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外国电影大师的坚守
昆汀·塔伦蒂诺、诺兰、马丁·斯科塞斯、大卫·芬奇……这些耳熟能详的电影大师名字,他们仍然对胶片念念不忘,他们用一部部经典告诉着我们胶片电影有多棒。
产业转型是关键
在如今快节奏的电影发展下,未来科技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都无法预知,再加上电影产业的不断变革,唯有成功转型,才能顺应市场。胶片电影生产停止,但老胶片的修复仍在继续。无论是微信取代短信,支付宝取代钱包,只要技术在发展,旧技术就会被淘汰。无论胶片电影再美好,再无法匹敌,也终将难逃离开历史舞台的命运,
电影行业的未来无法估量,无数商机也正在涌现。虽然胶片生产线将停止工作,但是胶片修复工作依然正在进行。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老电影胶片被送到这里来修复,并且会对老电影的拷贝进行保存。
胶片会成为一种文化
钢笔、中性笔出来了,毛笔就被淘汰了吗?CD、mp3出现了,黑胶唱机就消失了吗?
网络、电商、无人驾驶汽车、VR技术、人工智能……在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下,将有越来越多的“胶片”将会诞生,他们只会是暂时离场,不会被完全取代,只是后者能更适应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