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部国产主流商业影片,从一个月前的“国庆 档”火起来以后,一路“烧”到了现在。这部名叫《湄公河行动》的电影在上映之初票房、排片都不高。但其凭借不俗口碑票房一路上扬,实现了逆袭,以超过6亿元的票房拿下了国庆票房“冠军”,截至目前,该片票房已近12亿元。
这部根据5年前的“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的主旋律影片,走出票房“神曲线”的背后,体现的是主旋律影片创作模式新的突破,更是观众对这一突 破的认可。
电影的一半生命来源于观众,一向严肃的主旋律题材电影,因其题材及内容的局限性难免遭人诟病,想要赢得观众的认同并不容易。商业化社会中,电影的运作显然也要市场化,迎合市场需求的电影才能具备成功的条件。在这一点上,《湄公河行动》做到了。纵观卖座商 业大片的几项硬指标:明星参与、故事精彩、视听震撼。《湄公河行动》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一度面临不好看、没市场的尴尬境地。
但是近年来,主旋律影片突破了原来不被市场看好的瓶颈,一路稳扎稳打。2007年,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取得了2.5亿的佳绩。十年过去,今年9月30日上映 的同是主旋律题材的《湄公河行动》票房更是创下了近12亿的奇迹。
如果以2007的《集结号》为主旋律商业影片重新崛起的起点,近十年来,国产主流商业电影正是朝着“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的方向正步向前:2008年《梅兰芳》;2009年的《建国大业》、《十月围城》;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赵氏孤儿》;2011年的《建党伟业》;2012年 的《听风者》;2013年的《中国合伙人》、《一代宗师》、《周恩来的四个昼夜》;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2015年的《战狼》、《百团大战》;2016年 的《湄公河行动》……
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都说明,主流电影同样可以拍得好看,与市场和商业并不矛盾。
正如导演陈力所说,从《集结号》到《湄公河行动》,在这些作品中,她看到了“真诚”。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她以亲历告诉我们,“《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投资1000 万,实现票房近1亿元,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论什么题材,不论投资大小,市场会给予真诚创作以广阔的空间。”
◎ 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建构和表达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像《英雄》等商业大片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国产主流商业电影仍然保持着硬邦邦的姿态,成为商 业电影的禁地。
国产主流商业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迅曾把这一类电影进行了学术阐释——“国产”是指对 好莱坞手法与本土结合的再创作,“主流”就是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商业”是指以观众为中心,并受观众欢迎的特征,“电影”体现的是产业特性与创作个性的结合。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指出,这种蕴含在电影内部的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不在古籍文献中,也非飘浮在空中的“理想”,而是活生生地存 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现实中;同时也是整个电影行业共同信守和敬重的主 流价值观,共同追求和实践的主流审美观。
2007 年,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为当时的国产主流商业电影树立了新的标杆。主人公谷子地寻找战友遗 骸、为他们找回荣誉的下半生,甚至比 他在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更为动人。影片并不回避战争真实的惨烈和悲怆, 但它充沛着革命激情并强有力地所凸现的则是一种乐观的悲剧,影片体现 出来的是一种庄严感、圣洁感、崇高 感、悲怆感。
电影上映后,国内观众乃至海外观众都对这部战争片包装,却充满人性探讨的电影给予了好评,2.5 亿的票房也力压《投名状》,让《集结号》荣登 当年国产片票房冠军的宝座。如今10 年过去,回过头来看,饶曙光依旧认为 《集结号》的推出,改变了当时商业大片的创作方向,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起到了引领性的 作用。
2008 年,《叶问》和《梅兰芳》同时在12月贺岁档上映,最终票房分别为近1 亿元和1.17 亿。虽然票房成绩未能“击败”《非诚勿扰》、《画皮》等纯商 业电影,但这两部影片所塑造的人物,身上都有一种气节,影片实际上是在给那个时代最没有的尊严的人还以尊 严,在一个传统文化的资源当中抽取这样非常有时代感、有普世价值的精 神品质是很宝贵的,也易于为观众所接受。
有了几部电影的铺垫与探索,国产主流商业电影的概念逐渐被业内和观众所接受。
2009 年的《建国大业》,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于主流电影的认知。借着为新中国60华诞献礼之际,原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率172 位明星大腕完成了一次前无古人的壮举。这不仅是演员阵容的奢华,更是韩三平及导演黄建新将主旋律电影拍出了精彩。动人的商业气味,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与以往大多数的主旋律已相 去甚远。从2009年9月16日开始,《建 国大业》一步步刷新着票房的纪录,媒体的相关报道也是有声有色。在持续 上映了三周之后,该片的关注度和票房走势依旧没有下滑,并在国庆档期引领着红色电影消费的新高潮。两年后,《建党伟业》实现了对《建国大业》的续写。
2010年暑期档上映,票房达6.73亿的《唐山大地震》,创作者对原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和重构,淡化乃至摒弃了原著中人性的阴暗面,注入了更多符合主流情感、主流价值的 元素;之后,《中国合伙人》对于“中国 梦”的准确诠释,《智取威虎山》对于经典电影的现代化演绎,《周恩来的四个 昼夜》对于历史伟人的生动刻画,以及 《十月围城》、《叶问2》、《逃出生天》、 《辛亥革命》、《忠诚与背叛》、《钱学森》、《一代宗师》、《听风者》、《百团大战》、《我的战争》等等,都赢得了观众 的认可。
曾创作《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告诉记者,从《集结号》到《湄公河行动》,她都会自己买票支持主流商业电影,从这些作品中,陈力看到了“真诚”。
她直言,《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投资1000 万,实现票房近1 亿元,这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论什么题材,不论投资大小,市场会给予“真诚创作” 以广阔的空间。目前,陈力的新片《血战湘江》已经杀青。
而去年上映的《战狼》,在清明节档这一传统淡季掀起了一股热血澎湃的观影热潮,最终票房达5.43 亿。与 《集结号》讲述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关怀 不同,同为战争片的《战狼》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直接指向观众,英雄叙事裹 挟着民族主义的伸张,观众能够与影 片中的故事走向保持高度的共振,成 为国产电影借英雄主义传播主流文化 的一个突破。
加上仍在档的《湄公河行动》,国产主流商业电影见证了电影产业从40亿规模迈向400亿的跃进,也让80后、90后观众开始接受这些主流电影。 饶曙光表示,上述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表明,当下中国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使用方面与西方 有着深刻的差异,与本民族的价值观和 审美经验一致的影片,完全可以获得本 土观众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认同。
可以说,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有效建构和表达,是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也是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法宝。这个法宝,是好莱坞电影 永远无法窃取的。这个基石,是中国电影永远不能丢弃的。饶曙光认为, 从这个角度看,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有效建构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 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拒绝“高大全”从谷子地到方新武,看主流商业电影的创作手法变革
伴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和观众口味的提升,国产主流商业电影电影逐 渐摆脱了“高大上”的叙事以及标签化 的人物塑造,在人物设定、电影类型等 方面不断创新、突破,积极与市场接轨,让主流电影的话题性和市场号召 力“与时俱进”。
首先是人物塑造。电影《集结号》 之所以被观众所认可,谷子地的人物塑造是重要因素。对于当时的国产主 流商业电影而言,谷子地这种“草根英 雄形象”的出现是新鲜的,但更具英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传递出一种平民 情怀。
而《梅兰芳》作为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主线的作品,不仅通过三段精心设置、极富戏剧张力的故事,再现了梅兰 芳非凡的成长道路,还突出展示了梅 兰芳在民族大义面前“立得住”的内心世界。《风声》关于革命志士如何牺牲自己完成政治理想的母题却带有十足 的主旋律意味,但片中一个个普通的 革命地下党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极其 生动。《战狼》立足于个人话语,呈现出 “超级英雄”般的表达,与当下观众达成心灵的沟通和共鸣。
饶曙光表示,即便是以历史事件 还原和灾难场面作为卖点的《唐山大 地震》,片中主人公所面临的人生困 境、情感困境,不仅构成了影片的叙 事动力和张力,而且直接形成了现实 主义电影的生活质感和情感冲击力。而电影《湄公河行动》对于正面人物内心复杂性的描写,也为影片增 添了可看性。
这里不得不提《湄公河行动》里方新武一角,虽然身份是中国公安的情报员,但他的放荡不羁,他的亦正亦邪,他的隐忍和愤怒以及最后那华丽 的一撞,都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就认为,方新武的角色非常立体,具有传奇色彩。情报员方新武背负着个人情感与执行任务的矛盾,除了坚强的意志外,还有“八面玲珑”的生存技能,这样 的人物设计很吸引观众。
《文艺报》文艺评论部主任高小立 表示,做艺术万变不离其宗,人物是根本。目前电影界对于剧本的重视程度 远不如从前,即便是IP改编,从IP到剧 本也有着很远的距离。若想让人物出彩,必须在剧本阶段就潜心创作,演员 再高超的演技也无法弥补剧本中人物 设定的仓促。
当然,人物塑造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的精彩演出。
相比都市爱情片、校园青春片,主 流电影的拍摄环境大多比较艰苦,《唐 山大地震》拍摄的时候已经是10 月深 秋,但影片反映的是7 月份的事情,很 多群众演员穿的是裤衩背心拍雨戏。 《唐山大地震》有难度的拍摄都集中在 “震中”的戏份上,而这场戏差不多拍 了有一个多月。为了“逃命”,主演徐 帆几乎每天都在不停的奔跑。在片中 危险系数相当打的大吊车倒下来的戏 中,徐帆说那根本就不用演,是真正的 一种本能求生的反应。
主演过《集结号》、《风声》、《智取 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影片张涵予更是直言,《智取威虎山》的拍摄地雪乡,气温都在零下四十度,而《湄公河行动》的拍摄地缅甸,气温则高达 零上40 度。拍摄这几部电影,张涵予自称“ 既上了雪山,又下了热河”,被导演从文戏演员“ 改造”成了动作片演员。而在拍摄《湄公河行动》期间,他回到房间连掏出房卡的力气都没有了。
再比如电影《战狼》,观众觉得影片好看,但撑起“好看”二字的背后,是吴京在特种部队18 个月的艰苦训练。 在拍摄过程中,南京正值夏天,加上坦 克尾气,气温接近50度,开拍第一天就休克了5个群演;对动作戏份有严格要求的吴京仍免不了经常严重“挂彩”,流血更是家常便饭;主演倪大红也被 爆炸物炸伤……
陈力表示,如吴京这样的新力量为主流商业电影注入了活力,很多真诚、有智慧、充满正能量的作品都出自年轻人之手,这些作品正在引导年轻 观众培养正向的观影习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她还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两年以来,她明显感觉到新老电影人团结一 致,精神状态与之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拍摄条件艰苦,她还是对于主流商业电影的创作更加充满 信心。
除了人物设定外,类型化的突破也是这十年来主流商业电影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直有观点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与类型化叙事、类型电影截然对立、水火不容,但实际上,现实主义电影创 作与类型化叙事、类型电影是可以相互渗透乃至融会贯通的。高小立认为,主流电影的类型化、商业化是值得且必须提倡的。
例如战争片《集结号》、《战狼》、《我的战争》,悬疑片《风声》,灾难片《唐山 大地震》、《逃出生天》,公安题材《湄公河行动》等作品,都在一个类型化的电影叙事体系中,成功地实现了电影的经 济诉求与文化诉求的相互结合。
饶曙光表示,类型电影尽管是以讲述精彩故事为基本目标,但离不开现实主义的因素,在类型化叙事当中融入的一些现实生活,现实人生的元素,能够与当下观众形成情感和愿望的对接,现实主义电影也可以借鉴类型化叙事与 类型电影经验来丰富叙事力量。
陈力认为,类型化是实现主流电影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在类型化的包 装下,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善美,观 众一定会认同中国文化的魅力。 她直言,在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也有过“浮躁的插曲”,“小鲜肉”更是带来了一时的新鲜感,但观众内心对于主 流价值观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不会 因为娱乐至上,不会因为好莱坞而改 变的。
高规格制作增强了主流商业电影的可看性和竞争力
电影是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科技决定的,而主流商业电影的每一次进步也都与技术的个性密不可分。
还以《集结号》作为起始点,在韩国团队负责前期拍摄爆破的情况下,70多人的国内团队在5个多月的时间内仍完成了799 个后期特效镜头,成功实现了坦克、桥梁爆炸、焚烧的细节展示,在中国电影尚谈不 上“工业化”的2007年,这一成绩已 属国产片的突破了。
同样是这支团队,到了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时,又完成了对于国产灾难片的摸索。虽然特效镜头 从近800 个降至260 个,但难度却增 大了许多。影片中地震场面只有7 分钟左右,但就这仅仅几分钟的地震镜头拍摄,特效的制作费用却高达数千万人民币。
在《唐山大地震》上映前半年,引进片《2012》曾在中国内地上映,而 《唐山大地震》公映后,观众认为该片对于灾难场面的展现丝毫不输好 莱坞大片,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 也因这部电影迈上了新的台阶。还有评论说,电影《唐山大地震》是高 新技术、影像质感和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一个结合。
在特效戏制作中,除了灾难场景外,公认最难的是生物CG,要用电脑合成技术把生物的每根毛发、眼神和动作,呈现得栩栩如生,难度非常大。
2014 年贺岁大片《智取威虎山》 翻拍自老电影,视觉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其中老虎的制作水准,也让观众 想起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在《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 上山的一场戏让观众印象尤其深 刻,整场戏共157个镜头,不到3分钟,却惊心动魄。片中的老虎与杨子荣有四个回合的交战,老虎的毛发清晰,虎虎生威,这3分钟的戏份, 200人的特效团队共做了270天。
仅仅两个月之后,中法合拍片 《狼图腾》则用逼真的特效向观众展现了草原狼的洒脱与桀骜。尽管摄制组饲养了35只真狼,但片中呈现出的青面獠牙、凶神恶煞的表情,则都出自特效师之手。据悉,每一匹狼毛发在80万根左右,能够在大银幕上呈现出柔顺、飘逸的效果,也绝非易事。
除了高精尖的技术手段外,近几年创作者对于主流商业电影的视觉张力,也愈发重视。如《一代宗师》的梁朝伟雨中大战、章子怡与张晋月台决斗等场面,视觉效果、动作设计、武打音效等都堪称华语电影佼佼者;《湄公河行动》的惊险飞车、商 场混战、火车追逐等复杂场景打斗所带来的冲击力,都极大增强了影片的上座率。
高小立表示,市场不能“低估”观众,观众喜欢有文化价值、制作精良 的主流电影,但屡屡出现的“票房逆 袭”现象,本身就说明影片的起始排片与观众的期待值并不匹配。她建议身处资本市场的影院经理应持续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饶曙光则表示,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有价值、有温度、有筋骨的中国故事,用电影化的方式手段呈现故事, 借鉴高新技术发展包装故事,加上创作者具有“ 工匠精神”的潜心拍摄,主流商业电影在中国由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一定会 扮演“关键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