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无疑是耐人寻味的,从第一季度的火爆表现到第二季度开始的票房回落,再到暑期档和十一档的整体缩水,
业界对国内电影市场的态度也变得更为理性和慎重。
但在11月份,一系列利好消息开始出现。首先是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这也意味着从2017年3月1日起,中国的电影产业终于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法可依。其次是11月13日,今年的电影年度票房产出突破400
亿元,和去年相比提前了23天,虽然增速有些放缓,但行业内信心十足,在《电影产业促进法》获得通过的当天,猫眼影业CEO
郑志昊就表示这是整个产业的一大利好,中国电影的未来需要各位电影人一起加油,不负好时光。其三是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11 月大幕开启,全国100
家影厅率先为优质观众带来“多彩电影,多彩
生活”。其四是今年全国银幕数有望达到4万块(截至10月底全国银幕数为39344块),接近于全球最大的北美电影市场的规模。其实不只是中国,2016
年以来世界电影市场普遍遭遇低迷,中国整体经济也开始出现转型调整,而在此期间中国电影产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今后该如何提质增效成为了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
◎ 一季度票房火爆
根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1月1日-3月31日)全国共计放映超过1708万场,
同比2015年增长39% ;累计票房 144.96亿,同比增长51%;观影人次4.19亿,同比去年增长57%,三项数据均刷新了历史新高。前三个月票房分
别为:38.4亿、68.8亿、37.58亿,同比增幅分别为49%、67%、31%,2月单月票房突破10亿美元关口,超过了北美市场同期票房,首次登顶全球单月最高票房市场。
单季度出现20部票房破亿影片, 其中国产片占12部,春节档的三部国 产片(《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
精》、《澳门风云3》)都突破10亿大关,其中春节档冠军《美人鱼》更是以 33.88亿刷新了国内市场的单片票房纪录。
单日票房方面,2016年一季度共计47日票房过亿,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首次单季度过亿天数超过没过亿天数,其中票房过2亿的有27日,票房过
3亿的有11日,票房过4亿的有7日。2月8日以单日6.47亿刷新内地单日大盘纪录,将原纪录(《捉妖记》《煎饼侠》上映首周六的4.25亿)提升了2亿
多。2月14日情人节单日大盘也再度超过6亿,达到6.03亿,刷新了情人节档的新高。此外今年初一至初七,连续7日票房超过此前历史最高单日票房纪录。
在如此喜人的形势下,业内也一致喊出了年度票房600亿的口号,华谊兄弟影业CEO叶宁就在4月初的
“巅峰将至——解码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新热点”行业对话上表示: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变成了全球电影市场的引擎,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引擎,将直接助推全球的电影产业发展。而在他看来,中国电影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观众和内容两个方面。“越来越多的观
众愿意走进电影院看电影。越来越多的观众把看电影作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娱乐方式。”叶宁说,如今的三四线市场,同样是重要的票仓。“特别是重要的档期或者一部现象级影片,三
四线城市对于票房的贡献越来越明显。”
但他也同时强调好故事对于影片质量的重要作用,“我去年一年拒绝了一百多部‘烂片’,并不是说这些影片在质量上有多差,而是它们不符合市场的规律。拥有好的故事,是中国电影大发展的重要条件,最近几年,中国的电影越来越多的成为社会热点,其原因就在于电影讲述着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能够引起共鸣。”
现在再回头看,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坦言,“当时,整个电影业界都沉浸在春节档不断创出新高、
一季度票房增长高达50%的兴奋中难以自拔。有不少人看到了2016年春节档携老扶幼、成群结队、争先恐后的独特观影现象貌似已经成为一种‘新民俗’,有人甚至判断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刚需’。”
◎ 二季度增速放缓
第二季度整个市场的增速放缓已经出现了些许苗头,单季度票房产出100.59亿,三个月票房分别为:31.11亿、31.38亿和
38.1亿,4月票房比去年缩水近10亿,同比
下降约25%,5月较去年同期出现约2%的小幅跌落,6月由于《魔兽》、《X战警:天启》、《独立日:卷土重来》等多部好莱坞大
片轮番撑场,单月票房成为近5年来最高,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6%。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度国产片票房产出只有24.6亿,同比下降了21.2%。
但当时整个行业认为这不过是产业
飞速发展中的一个小插曲,大家都在忙着并购,忙着保底,忙着收版权,忙着买IP,于是在第二季度小马奔腾被并购,万达收购Propaganda
GEM,光线传媒控股猫眼电影,巨人网络成立影业公司;于是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有超过40家影 视企业发布了超过200
个项目,长长的片单下藏不住资本快速套利的诉求和部分电影人的浮躁心态。
同样是在上海电影节一场主题为 “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
事”的高峰论坛上,李安的发言引发圈内疯转,“不要用掠夺市场的方法去思考,而是应该去想可以提供给世界什么。”他说,电影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现在大家有一种新鲜感,热钱也进来了,但他希望这是一个开始,而不是高峰。“如果太急,就容易落入陷阱。”
“第一个是抢钱的陷阱,我们现在跟风很明显。观众会审美疲乏,同样的东西会看腻,所以拍电影很艰辛。比如说拍《卧虎藏龙2》,我们的武术指导‘八爷’,他晚上要吃两片安眠药,睡不着,
因为他总是想着要创新。现在不像小时候,你要把观众拉到电影院是很困难的,所以特殊性很重要。”李安说,“第二个陷阱,就是徐峥提到的,大家都去抢
明星,而不是在内容上做追求。把钱都 花在了明星身上,电影的制作和场景都 做得不够好。” 李安曾目睹过香港和台湾地区电影
泡沫的破裂,“抢明星,抢资源,却不在观众品位、欣赏素质、文化强度厚度上下功夫。而这些都是要做筑基的工作,比如编剧、故事的处理、对戏剧冲突、对表演的要求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处理。”所以他觉得,中国电影现在最需要的是打好基础,“希望大家好好把握当下电影的黄金时代,为后面的人做筑基工作,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基本功。
◎ 暑期档引发思考
真正让业界开始慎重考虑中国电影的前景问题是今年的暑期档。从2013年开始,暑期档都维持着每年超过30%的增速,是全年最受瞩目的档期之一。但在影
院和银幕数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2016 年,6月、7月、8月票房总产出约124.32亿元,和去年相比增幅几乎为零。
而且,2016暑期档票房前三的国产片无论是从票房还是从口碑上来说都和去年同期相去甚远,《盗墓笔记》、《绝地逃亡》、《寒战2》三部影片总票房25.45亿;而2015年暑期档《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三部影片的总票房为45.55亿,两者之间的差距超过20亿。
虽然有票补降低等客观因素存在,但
整体低迷的背后显现出的新问题和新趋势更加值得业界警惕,首先是青年观众在这个暑期档对国产电影的票房贡献有所减弱,“小镇青年”的票房贡献和观影热情在之前一直被整个行业津津乐道,在去年8月,“小镇青年”贡献了《捉妖记》将近八成
的票房,但在今年,二三线城市的票房降速给中国的电影市场提供的负能量超乎想象。所以目前电影业界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共识——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中坚力量和主力观影人群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以及大中型二线城市。
其次是IP的贡献度开始出现显著下降,粉丝们也不太买账了,随着低质量IP改编作品的大量出现,观众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利用已有情怀来圈钱的情感营销也变得不太好使。再加上目前电影项目和资本联系紧密,很多项目已经脱离了传统的电影范畴,开始成为公司或基金在资本
市场甚至是证券市场的推手,当创作者的 心思已经不在创作片场和监视器前,电影票房出现相应的波动也不足为奇。
比票房低迷更加引发业界议论的,是今年暑期档上映的进口片数量远远超过预期,
按照之前的惯例,7、8月份往往是国产影片的
“自留地”,但在今年从6月初的《X战警:天启》、《魔兽》,到7月的《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泰山归来:险战丛林》,8月份还有《爱宠大机密》、《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谍影重重5》,不仅是好莱坞大片,这个暑期档期间《哆
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巴霍巴利王:开端》等各国批片都涌入市场,但遗憾的是这些外片并没有起到撑场的效果,《魔兽》是其
中唯一票房过10亿的影片。
进口片上映节奏的改变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方面是被部分媒体解读为国产影 片缺乏吸引力所以不得不用进口影片来
“冲业绩”,一时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拐 点”、“走入寒冬”、“濒临崩溃”等各种悲观言论开始充斥大家的视野;另一方面是原 先应该出现在9月份的好莱坞大片,提前
进场,不可避免导致了9月的电影市场会 出现不适应,因为按照以往的套路,国产大片支撑暑期档,而计划在暑期上映的进
口大片则会被挪到9月学生开学之后,这样不仅在暑期档上映的国产电影有了足够的放映空间,整个9月的票房成绩但也不至于太难看。
◎ 三季度持续走低
月比去年同期少了近12 亿元的票房。9月票房产出22.97亿,为近两年来
最低。单片票房最高是《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的4.39亿,国产电影第一集团的代表是9月14日上映的《大话西游3》、 《反贪风暴2》、《七月与安生》,票房从
1.62到3.6亿不等。值得一提的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9月29日上映,以1.41亿票房排在单月第5,可该片在9月仅仅只上映了2天。
整个9月放映场次为658.9万场,比去年的460.8万场多了30.07%,观影人次为0.73
亿人次,比去年的1.02 亿少了28.43%,其中上座率的落差明眼人都看的明白,虽然在今年很多人将电影票房的
整体低迷归罪于“票补下降”,但今年9月的平均票价为31.6元,不仅低于去年同期的33.7元,也低于今年8月份的32.3元,票价的降低并没有带来观影人次的增长,迄今为止9月是2016年观影人次最低的一个月。
10月整个电影大盘报收34.18亿元,和去年同期的42.11亿相比下滑明显,其中国庆七天累计票房15.8亿,同比缩水2.7亿,下滑超过15%,成为继暑期档(下滑17.8%)和中秋档(下滑16%)之后,今年又一个大幅下滑的档期。
面对如此现状,业界也开始反思是什么导致电影市场的增速出现放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组织召开部分制片人、导演、编剧和市场人士座谈会,以期认清形势、增强信心,理性面对市场出现增幅放缓的新变化,更加重视提升国产影片的整体创作质量。
票补减少还是其中被反复提到的原因之一,猫眼影业CEO郑志昊就坦言今年的票补相对于去年来说无论是从影片选
择的数量上还是补贴的力度上都有所减弱,“首先是因为互联网公司在电影市场跑马圈地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经过去年的经验,我们今年在相关项目的运作上选择了更加合理的方式,其次是现在单纯依靠票补去维持市场占有率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已经不是一个靠票补进行野蛮市场竞争的阶段了。”
影片的质量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导演乌尔善就坦言中国电影目前有些浮躁,匆匆忙忙做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自然得不到保证。“质量等于是工作量,想 要好的结果是需要时间的。”他表示中国
电影需要多一些时间来创作、多一些时间去准备、多一些时间去犯错误,“《寻龙决》的剧本写了两年,写到第18个月的
时候,演员已经签约了,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想法,面临着重写剧本,我们用最高的 效率天天在一起重新写了剧本,最终拍
的时候我觉得重写是正确的,因为最后的高潮戏非常重要。一个有质量的故事
需要时间去打磨,如果我们很快的仓促开机的话,会跳过很多环节,可能就得不到好看的故事。”
项目太多,人才太少是大家诟病的焦点,导演韩延就坦言近两年在拍摄现场有时会很无奈,“大家在拍摄或准备的时候,有一些散漫甚至疲惫,原因就是电影业的高度发展,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制作人员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就投入到接下来的拍摄工作中。这也造成他们没有时间总结经验,把更好的状态带到剧组,形成了恶性循环。”
导演陆川更是直接表示“我们有钱了,但是我们没有十年前的精神了”,“我有痛感就是找不着人,郝艺是我《南京!南京!》最早用的,后来就再也找不着郝艺了,永远排的满满当当的,然后就用林木,用完再想着林木,他说我后面四个戏。然后《九层妖塔》我带了17个年轻人在我们工作室研究数据,6个月做出来了,等到电影一做完,这十几个人开了6个公司,我说哥们你过来,他说我已经都‘卖身’了。”
冯小刚也在2016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表示,虽然中国电影发展迅猛,但有些环节还跟不上,“据我所知,北
京的摄影棚现在就不太够用。如果你想用一天拍一个广告,根本就排不进去,全部排满了。”他还着重强调,除硬件设施紧缺外,中国电影产业更缺的是人才。“一个100人的剧组里,科班出
身的只有五六个”,冯小刚认为人才匮乏不仅是指导演、编剧人才,还包括电
影其他环节的专业技术人才,“我最近的3部电影都和韩国公司合作的,韩国公司不仅专业,要的价格还只是好莱坞的五分之一。中国电影产业就特别
需要专业化的公司团队,我们也许可以从好莱坞请道具、特效、化妆等方面 的老师,帮我们快速培养电影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人。”
10月15日,电影局主办的第二届中
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长春举行,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论坛上阐述了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改变是新课题、团结是凝聚力的中国电影“长春共识”,展示了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信心。
与会的各位行业“大佬”也纷纷表示 中国电影未来基本面将持续向好,华谊
兄弟传媒CEO王中磊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目前仍处在发展的高峰,在他看来中国电影的创作环境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
时期,“现在咱们的电影从业者,尤其是电影核心导演群体非常优秀。比如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资深的导演们依然处于创作的高峰时期。而现在的导演新力量也非常专业、专注在电影制作上,比如邓超导演、苏有朋导演,他们现在变成了中坚力量并且非常爱惜自己的舞台。”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更是乐观地估计中国电影明年票房增长仍然会超过
30%,“现在一大批新导演处女作的诞生改变了电影界的业貌,他们的水准都非常高,尤其我特别期待那些做过第一部影片,明年有第二部、第三部影片上映,比如大鹏、苏有朋、赵薇、黄渤等等,这些人才的成长我认为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基
础。”
◎ 未来依然看好
11月份全国上映新片50部,创下了全年单月之最,而且史无前例包含了13部进口片(其中一部为港产片)以及7
部进口分账片。但影片众多并没有带来票房的丰收,截至11月28日, 单月票房产出23.69
亿,为近两年来第二低的成绩,仅高于9月份的22.98亿,这也是今年第6个票房产出同比下降的月份。
但同比过去的成绩可以看出,11月份历年来票房产出都不会太亮眼,去年也不过26.61亿。再加上今年众多外片市场反响普遍不如预期,如果《奇异博士》7.46亿表现还说的过去的话,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56亿的成
绩则可以让人大失所望来形容,当初抱着“把原本不热的11月市场焐热”心态选择11月18日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
也由于时长和题材方面的限制,在票房上低于行业预期。
通过11月份一方面可以看出,观众观影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兴趣的转移并没有针对谁,国片外片都一视同仁,大家也无需对即将到来的进口片配额进一步放开感到恐慌。另一方面,中国内地市场近两年来飞速增长的影院和银幕需要足够多优秀的影片去填补,在未来中国市场需要更多优秀的本土作品。而对于本月市场,有关专家指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我不是潘金莲》在类型上都有些偏文艺,在接近年末的时节,观众需要相对轻松的作品。
在接下来的12月乃至更为长远的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应该保持怎样的姿态或心态继续前行?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就认为面对中国电影的增速放缓,中国电
影人不必乱了方寸,在他看来在观众精神文化生活里看电影目前已经是一种是刚性需求,想要保持电影市场的增速就是要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电影作品。“电影公司的老板应该更多把精力放在创作上,而不是放在资本运作,保底补贴和收入上;制片人要把更多的资金放在影片的制作上,而不是放在明星身上;创作人员应该主要把创作激情摆在影片的原创和创新上,而不是放在跟踪模仿
上;媒体要把更多关注放在影片质量的评论上,放在积极正面的引导上,而不是放在明星的八卦新闻上,”喇培康如是说。
诚然,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其实观众的要求很简单,仅仅是希望能看到优秀的电影作品,而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人的责任。中国电影节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就坦言:“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层面,数量型增长已经难以为继。必须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质量和品质是赢得观众和市场的硬道理,也是电影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他指出,当下亟待厘清并且逐步形成共识的是,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市场由于历史与现实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板:如人才的匮乏,创意与想象力的枯竭,无效供
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市场层面进展神 速艺术层面却没有相向而行等等。“增速放缓其实是中国电影整体性结构性调整的契机,借助于立法、行政、经济、行业社
会组织与行业公约等综合性手段和措施 加大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和强度,推进结构性优化,实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黄金 十年到中国电影创作繁荣黄金十年,使
得产业发展与艺术进步相向而行。电影强国不仅需要电影市场层面、经济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艺术层面、文化层 面的高度和深度。”
可喜的是,今年12月贺岁档,张艺谋执导的中美合拍“
全球大片”《长城》,王家卫监制的《摆渡人》,王宝强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程耳执导、葛优和章子怡等主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以及丁晟导演、成龙主演的《铁道飞虎》等一大批颇具票房号召力的国产影片有望再掀观影热潮。而明年春节档已有周星驰、徐克联手的《西游伏妖篇》和成龙新片《功夫瑜伽》等诸多
强片入驻。
虽然今年票房增幅有可能首次滑 落到个位数,但正如有业内专家所言,“
今年个位数的增长速度(去年为近49%)是一种非常必要的修正”,“十年来源源不断涌入中国电影的过多外行
资金,正在助长缺乏创意的粗制滥造风气。可以说,倘若这股热钱现在开始枯竭,制作成本或将变得更为合理,实力不济的公司将退出电影行业,而其他公司将变得更好且人才亦将脱颖而出。”
相信中国电影在一片喧嚣过后,更加专注于广大观众和电影本身,切实践行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改变是新课题、团结是凝聚力的中国电影“长春共识”,迅速完成从单纯的
“快”到又好又快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