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电影网欢迎您!
首页> 新闻中心> 最新关注
放了41年电影的放映员:我就是个“演电影的”
2017-07-24 admin 571

从十岁那年起,丁立营跟电影打了将近50年的交道。

丁立营是冠县辛集镇丁刘八寨人,一名专职电影放映员。如今,59岁的他每月有26天,要走乡串村为村民放露天电影。有着41年电影放映经历的丁立营说,相比放映员这个文绉绉的称呼,他更愿意乡亲们招呼他“演电影的”。晚报专访放了41年电影的放映员:我就是个“演电影的”

丁立营有一辆机动三轮车,加上他的放映设备,几乎承载着他生活的全部乐趣。当然,如果每次观看露天电影的人超过200人次,丁立营的幸福指数会再度拉高。

毕竟,放电影是他从十岁时就立下的“远大理想”。晚报专访放了41年电影的放映员:我就是个“演电影的”

虽然电影行业经历了从胶片帝国到数字影像的巨变,但对于能熟练背出240部电影名字的丁立营而言,变化的只是技术,不变的依然是情怀。

上周二下午,突如其来的一场雨打乱了丁立营的计划——可想而知,天公不作美,他只能待在家里盼天晴。好在,傍晚时分雨暂时停歇,晚7时许,他开始带好设备出发寻找合适的放映场地。

闲来无事时,丁立营喜欢将往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说起40多年来自己的最大感触,他颇为感慨地说了四个字——天壤之别。晚报专访放了41年电影的放映员:我就是个“演电影的”

事实上,丁立营说的这四个字包含多重意思,这其中,除了上世纪90年代,电影行业从胶片到数字影像的巨变外,还包含大家对露天电影的热情。

丁立营和老伴都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进村放电影时的盛况。那个时候,电影发电机的声响很是夸张,常常是几里地之外,就可以听到它的轰鸣。

因此,当电机声音传遍十里八村时,成群结伴的村民开始涌进演电影的村子,“最多的时候有八、九百人,屏幕前后都挤满了人,挤都挤不动”,提及当年,丁立营的眼里满是兴奋。

李淑银亦有同感。因为丁立营偶有琐事缠身,所以,在学习了几天的技术之后,李淑银便可以代替丈夫上阵了。对此,丁立营笑着说,当年老伴接片子、换片子的手艺绝不在自己之下。

显然,因为电视和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家对露天电影的热情远不如从前。也正因为如此,丁立营每天下午5点钟就出门,去往放电影的村子一遍遍串胡同,并用喇叭通知大家,“演电影的来了”。

他说,以往是大家挤着来看电影,现在是他请大家来电影。很显然,如今的那块白色幕布再也无法吸引成千人到场,但每次200余人来“捧场”也让丁立营略感欣慰。

不仅如此,丁立营也被观众感动着。不久前,他去辖区一个村子放电影,碰巧一位老人,坐在银幕不远处吃着烙饼,等待电影开演。见此情况,爱开玩笑的丁立营说了一句“羡慕”,便扭身去忙活。没想到,几分钟后,老人的家人拿着几张烙饼,端了一大碗汤送给丁立营。晚报专访放了41年电影的放映员:我就是个“演电影的”

丁立营说,这件事,他能记一辈子。

不可否认,露天电影带给70、80后太多美好回忆。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中青年大多都记得,放电影的日子,没等太阳落山,村里的孩子们奉着大人们“旨意”抢着占座位,有的甚至搬几块砖放置在有利地位,以宣扬主权。

丁立营说,那时,电影就像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是农村人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而他自己则享受着机器的欢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观看影片,频繁到可以背下多数台词和剧中所有演员的名字。

从事放映工作数十年,上了年纪的丁立营依然熟记240中外影片的名字,并且总结了每年时代电影的主旋律。

他说,上世纪70年代,《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等8部优秀教育片放映场次最多;紧接着的80年代和90年代,武侠片和言情影片开始占了主流,比如说有《少林少子》、《庐山恋》等。

当然,随着数字影片的到来,一些国外优秀影片也开始陆续上映。丁立营说,在他的记忆中,电影名字最长的有8个字,最少的只有一个字。

如今,丁立营固定去县里下载需要放映的影片,考虑观影群众的需求,他会给县里提一些建议,比如,增加地方戏曲电影或一些保健常识。而这,也是不少观众前来捧场的原因。

4日那天,村里外出进城工作的咸海英,又带着几位城里的朋友专门回老家,他们想捉捉金蝉,看看露天电影,以重温儿时的回忆。

上一篇:我省2个项目入选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
下一篇:爱岗敬业 坚守在放映第一线的女放映员